高级金融研究院 Advance Institute of Finance

「好书推荐」读《国家金融学》创新国家金融思维和助力国家金融新发展

      陈云贤博士新作《国家金融学》入选“长安街读书会”推荐书目。

 

     

      试想如果您是一国最高的金融决策者,您会如何去进行本国的金融顶层设计,如何去建立国家金融顶层布局结构,并进一步实施设计本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面对世界各国的金融崛起,一国金融如何超越,也即实现弯道超车?面对世界“人工智能+区块链高科技”等网络金融的突发猛进,一国金融又该如何应对呢?

      以上这些问题等都可以在《国家金融学》(下称“原著”)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国家金融学”有别于一般的“金融学”所涉及的一些国家金融事务方面问题,它是以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现代金融组织体系、现代金融法治体系、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现代金融环境体系和现代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下的世界各国国家金融行为属性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一国金融发展中最核心而又最紧迫的问题为导向,研究具体政策措施,以促进一国金融健康稳定并推动一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学科。

      首先,理论上,它区别以往以微观金融为主的公司金融学,如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公司理财、风险管理、战略管理、公司融资、金融工程等,同时也与以汇率为基础的国际金融学具有一定的区别,是现有微观金融和国际金融的重要补充,具有相对重要的理论价值。其次,实践上,它是围绕 “大金融”的视野,在形式上将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监管政策等有效结合起来互动实施,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原著共分为八个部分。原著第一部分从一国金融发展最核心而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引出国家金融行为的概念,并通过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财政金融五大体系、布雷顿森林会议以及马歇尔计划等案例证实了国家金融行为的存在,也说明了在发达国家,国家金融顶层布局早已经开始。

      原著第二部分基于“金融风险论”和“投资者利益保护论”两大理论,指出国家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英国金融监管体系、欧洲监管体系的历史进程并分析提炼了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同,并提出了三类各国可以借鉴的金融监管模式,即单一监管体制(Single Regulatory Regime)、多元监管体制(Multiple Regulatory Regime)、双峰监管体制(Twin Peak Regulatory Regime)。原著强调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监管体系,没有绝对的“最佳”模式,但有被证实为“更加有效”的模式。

      原著第三部分从金融发展的定义出发,指出金融发展的两种类型,即“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压抑”,并通过“华盛顿共识”、“阿根廷中等收入陷阱”和“佛山促产转型升级”三个案例,论证了“金融自由化”则国家不稳、“金融压抑”则地方不活的观点,并在区域政府竞争理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地方经济开展财政金融等八类竞争的细分,丰富完善了区域政府竞争理论的内容。

      原著第四部分首先对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进行了内涵界定,并指出了一国货币从结算支付货币(Settlement Currency &Payment Currency)--储备货币(Reserve Currency)--锚货币(Anchor Currency)的国际化进程。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该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建立全球经济事务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标志。发达的离岸市场可以进一步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使其在主要国际货币的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所以本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有序对接,是个重要课题,在中国这一问题则尤为明显。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2020年中国GDP屈居美国之后,稳居世界第二,然而却还不是世界银行所宣称的经济大国?因为根据世界银行宣称的经济大国需要满足四项指标:一是GDP总量占世界总额 5%以上;二是进出口贸易总量占世界总额5%以上;三是世界500强企业占国家企业总额的5%以上;四是本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占世界总额5%以上。现在,中国前三项指标早已实现,唯有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比重差距较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1年一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在外储中的占比升至2.25%,这是自2016年第四季度IMF开始报告各经济体央行所持人民币资产占比以来的最高水平,不过离国际储备货币总额5%的比例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资本流动势必会更加频繁,规模也会更大,如何在保证中国宏观调控所需要的独立而灵活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有效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实现人民币离岸与在岸的金融互动,确是现在摆在中国金融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本部分最后通过分析比较美元和日元等主要储备货币的离岸业务在岸交易结算机制,系统全面的提出了实现人民币离岸与在岸金融互动解决方案,即设立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交易结算中心,这是中国现阶段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多方共赢的理性选择。

      原著第五部分讲述了国家金融要弯道超车,需要有弯道超车的要素和能力。要素主要是大宗商品交易、能源交易;其能力主要是天时地利机遇、是抢抓机遇——十八九世纪的英国经济崛起,其“煤炭交易”捆绑“英镑结算”,一举击溃当时雄居一方的荷兰盾,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抓住机遇,“石油贸易”捆绑“美元结算”,一举击败英镑,成为迄今为止的头号的国际交易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且2030年前将达到排放高峰,如果中国着手致力于标准化碳交易市场建设,健全碳现货市场,发展碳期货市场,加速“碳排放权交易”捆绑“人民币结算”,那么,继“煤炭”和“石油”之后的又一大宗能源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捆绑人民币结算,覆盖东南亚至整个亚洲、连接国际,将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弯道超车”好路径。

      原著第六部分采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网络银行定义开始,详细介绍了网络银行的类型及国内外网络银行概况,在此基础上从概念和类型介绍了电子货币发展概况、并详细比较了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的联系和区别,并就法定数字货币的推行做了详细论证和阐述,贴近现实。基于以上分析,原著提出了网络金融的发展存在三个需要关注的趋势,即网络银行业务融合发展的趋势、网络平台金融化发展的趋势及网络金融监管挑战趋势。最后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导致的系统运行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服务形成的各种业务风险及网络稳健发展需要,原著相应地提出了其政策建议。

      原著第七部分主要指出了一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和处置问题。金融具有脆弱性,如果没有好的防范机制,往往容易造成金融危机,一个企业如是,一个国家更甚。当一国面临金融危机时,政府当局往往无法面对,作者充分借鉴了其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进修时专题探讨研究的课题(美国案例——一国如何处置金融危机),详细讨论了金融危机的处置方法、步骤、策略、措施等。原著通过围绕美国金融危机处置策略措施的分析,深刻指出当涉及一国金融危机处置方式时,不能只是局限在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工具选择及其效果方面,而应该把它与一国的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监管政策等连接起来,一并思考、布局、互动,才能最终取得货币政策目标相同的效果。

      原著最后一部分在介绍现有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基础设施和监管协调的基础上,指出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改革、创新、提升与发展一是要全力推动全球经济的投资新引擎、创新引擎和规则新引擎;二是要摒弃“ 另起炉灶” 的思路,应在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的基础上,推进国际金融理念创新、推进国际金融制度创新、推进国际金融组织创新和推进国际金融技术创新。

      原著总计约30万字,字里行间体现出了作者对整个国家金融的深刻思考和真知灼见,凝结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而且极其富有远见卓识,仔细推敲,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著从国家金融行为的角度重新审视世界金融的发展,打通了微观金融到国际金融的连接环节,从而使现代金融理论更加饱满丰富。传统金融理论较少有从国家金融行为去分析金融的发展和推进,而往往改变世界或历史的却是国家金融行为——金融行为的最大参与者的行为,不可谓不是一种遗憾。原著正好从这一方面丰富补充了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通过金融法制监管这个着力点打开了研究国家金融行为的突破口,从而为研究国家金融行为创新了模式框架。一国经济体系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金融体系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而一国金融体系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金融法制监管制度,不同的金融法制监管制度决定着不同的金融资源配置水平。金融法制监管很多时候是一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前置步骤,通过分析一国金融法制监管行为,进而可以发现该国所采取的金融发展战略,确为分析国家金融行为的一个好的方向。

      第三,在充分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本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提出了设立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交易结算中心的必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其设立优势——促进离岸市场的发展和本国在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增强本国货币汇率的定价权和提高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服务实体经济及促进在岸金融机构加快国际化步划、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而助力国家主动应对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重构的挑战。原著并就设立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交易结算中心系统详实的提出了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基本框架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离岸在岸对接规则。

      第四,开创性地指出中国金融要实现弯道超车,需要有弯道超车的要素和能力,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恰有实现弯道超车的能力。一是因为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了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承诺。同时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了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二是因为美国两党对气候变化的对立态度使其较难在此领域担任全球领导者的角色,且欧盟因其体制特征原因,纵使心有余但力不足。如果中国着手致力于标准化碳交易市场建设,健全碳现货市场,发展碳期货市场,加速“碳排放权交易”捆绑“人民币结算”,那么,“碳排放权”交易捆绑人民币结算将有可能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弯道超车”好路径。

      最后,前瞻性的指出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方向,即网络金融的发展。详细论述了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四大作用,即完善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提高货币指标的准确性、有助于监管当局在必要时追踪资金流向和更精准提升监测和金融风险评估水平。2020年10月,随着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开始,这代表着中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诞生,未来它必将成为中国金融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原著第一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第二版也已于2021初与读者见面,虽然出版时间不长,但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首先原著的主要观点曾在《管理世界》(2017第8期)、《财经界》(2017第6期)等期刊发表,并引起金融学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二原著作者视频讲座《创建<国家金融学>,提升中国金融竞争力》已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反响十分热烈;第三,《国家金融学》这门课程已经在国内九所高校推出了教程,在学生当中也引起了非常热烈的反响,后续也将在全国其他高校逐步推广。

      原著正是作者凭借其深厚的金融理论背景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概括出来的,思想高屋建瓴。在世界金融的起源及历史进程中,原著从全局的视野去审视国家金融发展的战略问题,将读者置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背景之中,使读者可以从更宏大、更宽广的角度去思考国家金融问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既开拓了金融视野,又提高了思考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为了解金融、研究金融人士等必备书目。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

作者: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