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副院长杨子晖教授围绕着系统性金融风险展开一系列研究,其阶段性成果近日相继发表(录用)在《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以及《管理科学学报》等高水平期刊上。
成果一:
杨子晖、李东承:《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是否具有前瞻性的预警能力?》,《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期
论文摘要:本文首次从非线性的研究视角,对国际主流金融风险测度方法的预测能力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展开全面、综合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降维方法构建出更具“前瞻性”的“风险测度指标”,并结合GSADF方法考察降维指标的风险识别能力与预警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从贷款渠道和消费渠道探讨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进而为我们构建“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的风险预警机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成果二:
杨子晖、陈雨恬、林师涵、关子桓:《我国金融机构尾部风险影响因素的非线性研究》,《金融研究》2021年第3期
论文摘要:“十三五”期间,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而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我国的金融风险形势面临新的挑战,防范风险仍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相对重要性分析技术方法,考察机构规模以及相关基本面因素对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尾部风险的贡献程度。接着,本文结合边际效应分析技术考察机构规模对风险的异质性效应,深入分析“太大而不能倒”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前沿的面板平滑转换估计模型,研究机构规模与尾部风险的非线性关系,并分析基本面因素对该异质性效应的影响力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等金融机构规模的增加能够有效缓释我国金融系统的尾部风险,但该影响效应将随着特许权价值、资产质量、杠杆水平、成本水平、收入结构、贷款结构等基本面指标的变化而出现显著的非线性转变。在此基础上,对强化我国金融系统中的风险防控薄弱环节、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吸收能力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参考依据。

此外,杨子晖教授另一项阶段性成果《带有泡沫与崩盘的可预测模型检验》近期被《管理科学学报》录用。
杨子晖教授简介:
杨子晖,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岭南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导,兼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广东省本科高校金融学教指委副主任、广东金融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委员。获评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他曾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麻省理工(MIT)Sloan商学院访问学者,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
他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个人专著,并在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管理科学学报》、《金融研究》、《统计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曾以第一(或独立)完成人身份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度好文章”、“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第四届刘诗白经济学奖”、“《管理世界》2020年优秀论文”、“广东省金融学会优秀金融科研成果一等奖”、“岭南董事会教师杰出科研贡献一等奖”、“中山大学卓越人才资助计划”以及“中山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等奖项,指导的学生论文曾获得“全国优秀金融硕士学位论文”等奖项。